首页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洛宁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07-28 18:01 来源:洛宁县气象局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回顾

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县政府先后出台《洛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宁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宁政办〔201683号)、《洛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洛宁县气象灾害防御及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的通知》(宁政办〔201768号)、《洛宁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和加强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宁政文〔2017139号)、《洛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宁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宁政办〔201868号),进一步规范防灾减灾相关工作,不断健全防灾减灾组织和责任体系,推进气象灾害安全社会管理及防灾减灾现代化发展。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日益完善。全县已完成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气象信息员队伍实现乡镇全覆盖,涵盖乡镇及村级、学校、邮局、矿山等。同时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平台,人数已逾千,且涵盖各个部门,气象预警信息得到第一时间传达。与县应急管理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日趋完善。

气象监测预警能力稳步提升。气象监测网络逐步完善。我县国家气象观测站实现新型自动气象观测站双套并行,20204月气象要素实现全面自动化观测,大幅度提高数据稳定性。县域内建有常规站34个,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另有自动土壤水分站点3个,农田小气候站1个,为预报预测精细化、精准化打下坚实基础。以上级预报预测数据为支撑,结合洛阳天气雷达产品,我县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监测预警、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业务均取得长足进步,预警准确率逐步提升。

特色气象服务水平实现新突破。在高标准粮田示范园内建设农田小气候站1套,提供全天候的气象监控数据,为研究局地小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提供准确依据。同时与洛宁抽水蓄能有限公司达成气象服务合作协议,在电站内建设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为其提供专业气象服务。相继完成暴雨洪涝灾害普查、洛宁苹果农业气候区划等,并将结果应用于农业服务。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持续增强。现有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7个,高炮7门,火箭架7架。作为全市人工影响天气高炮作业自动化改造试点,率先完成高炮自动化改造任务并顺利投入使用。培养乡镇村级固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炮手43人,地面作业能力持续提高。在全市率先建成人影作业可视化指挥系统,实现远程操控的作业形态,显著提高了人影作业保障能力。我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连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多次获得上级表彰。目前人影工作已由传统的增雨防雹单一型向集增雨防雹、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生态涵养等多功能复合型转型升级,在抗旱防雹、大气污染防治、涵养水源、抚育山体等工作中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气象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实现资源共享,公众服务覆盖面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在高考、中考、上戈苹果节、国际自行车比赛、汛期等重大活动、重要时段的气象服务中,提供了可靠的气象决策依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气象发展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人才队伍知识结构、职称结构等均有较大的提升,硕士学位占比14.3%,本科学位占比100%,高工占比14.3%,工程师占比42.9%。同时,积极选拔业务带头人,带动我局气象科技创新,健全人才队伍,为气象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十三五期间县气象局完成一流台站建设目标,业务用房面积达到1800余平方米,工作环境显著改善。

(二)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实施进展良好,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

十三五期间,气象防灾减灾、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气象台站设施提升等工程总体进展良好,基本建成覆盖全县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功能先进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布局科学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气象事业支撑保障体系。气象防灾减灾、为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显著提高。

(三)十四五面临的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气象发展新形势,抓住我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面临新形势:目前,气象灾害仍然是制约我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质量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补齐防灾减灾工作短板、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对我县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县气象事业要在十三五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气象高质量发展为主旨,以打造全省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县和故县水库水源生态保护、现代化农业发展气象服务等为重点,构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为我县气象事业发展绘制新蓝图。

(四)十四五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对标对表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执行情况,我县气象事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瓶颈制约:

气象服务融入重大战略有待加深趋利避害的气象精细化服务体制机制、内涵外延亟需完善和拓展;智能化服务产品和服务渠道尚未形成;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产品还需进一步丰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业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气象综合监测能力有待提高。重点区域地面监测站网建设密度仍不足,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捕捉能力不足;立体化监测站网仍不完善,观测手段智能化、协同化水平不高;灾害易发区和地形复杂区地面气象监测站网密度仍有不足,精细化三维立体协同观测网络仍需加强。

气象综合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仍需持续完善与深化,气象防灾减灾政策和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气象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升。气象科普业务化、标准化和社会化水平不高,公众气象科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坚持服务全县人民的根本方向,面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不断满足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牢牢把握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以气象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监测更加精密、预报更加精准、服务更加精细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宁绚丽篇章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面临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我县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到位,确保气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促进气象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命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能力,践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我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引领,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切实增强气象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气象关键支撑能力

坚持深化改革。以适应国家改革为出发点,全面推进气象各领域改革,建立健全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的体制机制,为我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气象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长远提升。

2030年,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显著增强,智慧气象发展水平和业务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打造气象服务保障典范县,全面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为实现我县十四五期间新发展贡献气象智慧和力量。

“十四五”时期洛宁气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现状

目标

1

精细服务

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

%

86

88

2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86

86

3

人工增雨(雪)作业

影响面积占比

%

60

80

4

精密监测

雷达监测有效覆盖率

%

90

98

5

气象观测数据可用率

%

97

97

6

气象信息化

-县网络带宽

Mbps

50

100

三、发展精密监测业务,构建气象监测体系

(一)健全立体协同气象观测站网建设

提升地面气象观测能力。发展综合、智能、协同观测业务。拓展气象观测项目,提升我县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设备智能化水平,加快对全县区域气象观测站升级改造。建立常态化设备更新机制,升级气象应急观测装备,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实现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志愿气象观测站招募工作,深化社会化气象观测应用

提升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依托省市新一代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在我县建设天气雷达1部,建立精细化三维立体协同的综合型气象监测系统,提升服务粮食安全、城镇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监测能力。

(二)提升观测装备保障能力

提高观测装备技术水平。加强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可靠性的新型地面气象观测装备的本地化应用,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气象要素判识和遥感图像识别的应用。

健全观测装备保障体系。分类推进观测装备的社会化保障,并加强监督管理。以质量管理理念推进管理方式转变,持续推进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加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业务技术规范规章的有效衔接和实时联动。

(三)建设安全高效的气象信息化体系

提升信息网络安全智能性。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和预案,建立和完善保障气象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实现观测、预报、服务等全业务、全流程、全要素监控。强化网络、数据和业务一体的整体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体系。

提升综合气象信息化水平。升级市县气象通信网络,市县(区)广域网连接带宽达到100Mbps。融入物联网、5G、北斗等最新通信网络技术,提升气象数据采集、传输各阶段的流转效率,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业务流程。

四、发展精细气象服务,提升气象保障水平

(一)保障生命安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度融入地方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参与地方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工作。到2025年,基本建成防灾减灾精细化气象保障体系。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提高主要气象灾害全天候、高精度的综合立体监测能力,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精准度,延长气象灾害预见期,重点做好防汛抗旱、低温雨雪冰冻、风雹雷电灾害等气象服务。发展精确到乡镇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业务,提高预警发布的针对性。

强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成部门联合、规范统一的县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和社会传播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立高时效的监测预警一体化机制,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完成我县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精细化风险评估及区划。全面推进基层科学减灾,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对和快速反应能力,提升城市、中小河流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能力,加强风险普查成果在城乡规划、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大力发展尾矿库、淤地坝、地质灾害点、河道和水库气象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业务,提升气象灾害信息挖掘、监测预警、风险评估能力。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立健全快速响应、高效联动的气象灾害多部门防范应对机制,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机制及平台,完善气象信息员、社区网格员、灾害信息员等共建共享共用机制,推动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纳入乡(镇)政务服务事项清单。

(二)保障生产发展,提升重大战略气象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建设。构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提高粮食安全产业链气象服务水平。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气象服务,做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品牌,重点开展苹果、烟叶气象服务,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定工作。打造国家气候标志”“气候好产品等气候品牌,推进天然氧吧、气候宜居城市、旅游避暑目的地等创建。

打造现代经济体系气象服务新高地。对标新能源、全域旅游、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军民融合等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系统分析气候资源特征,开展工业园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区域气候评估,将气候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利用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基于影响和风险的专业气象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打造专业气象服务品牌。

(三)保障生活富裕,增强洛宁民生工程气象服务能力

提升民生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区域、人群之间气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社区全覆盖。加强媒体、通信运营企业与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有机联动,实现气象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增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效果。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康养产业的气象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提供特色服务。

推进洛宁智慧气象建设。建设城市内涝及城市小气候监测预警系统,完成县域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工作。开展极端天气对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的影响评估工作。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立风险预警联动工作机制。依托城市网格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能力,扩大覆盖面。

加强气象科普建设融入式建设气象科普场馆(所)、气象公园,将气象防灾减灾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完善气象服务乡村振兴教育培训体系。推进气象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拓展气象科普社会化途径,创新跨行业、跨领域的科普合作模式。

(四)保障生态良好,提升生态宜居洛宁气象服务能力

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坚持以服务生态保护治理为引领,进一步提升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贡献率。开展气候标志等生态评价服务,助力旅游、康养等绿色产业发展,推进特色气候小镇建设。提高气候品质评价气象服务能力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气象保障能力。

提升大气污染防治保障能力。巩固基于气象条件的科学精准治污成果,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推进第三方大气污染防治效益评估工作。加强森林火点、秸秆禁烧气象遥感监测,提升重污染天气、森林火险预报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强化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气象保障。

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开展地方生态审计和生态质量气象评估工作。探索建立绿色GDP气象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开展精细化植被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估服务,加强气象灾害对生态系统影响监测评估能力建设。

提升国土空间开发气象支撑能力。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气候可行性评估业务,开展国土空间规划、通风廊道、电力交通等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对生态影响的气候可行性评估。打造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标志认证、卫星遥感应用等气候生态服务品牌。

五、加强作业能力建设,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

结合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与修复和重大应急保障等需求,优化地面作业站点布局,加快作业站点标准化建设,推进火箭、高炮、烟炉等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和列装,探索大型无人机等作业新方式。加强空中交通管制部门与气象部门的信息融合,建立智能识别、科学指挥、精准作业、定量评估的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业务系统。

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业务能力

全面完成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工程洛宁建设任务;在主城区周边建设作业站点,提升大气污染防治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加快推进我县防雹和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持续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业务能力。

健全工作机制和监管体系

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完善人员队伍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健全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制定完善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

六、构建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国家、省、市和县重大战略气象保障职能。以社会化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气象服务。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以数据为中心重构集约贯通的业务流程,以科技为引领发展研究型业务。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推进气象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推动我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考评机制。

加强气象法治建设

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完善地方气象法规制度体系,全面推行气象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推动气象法治文化建设,强化法治宣传的精准性、实效性,不断提升气象法治宣传效能。完善气象标准制定工作机制,加强基础性、关键性气象标准制定,全面提高标准化技术支撑能力。

加强行业管理和开放融合

完善专业气象服务社会参与、开放合作、效益评估等机制,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气象服务。推动乡镇政府落实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防御设施建设责任,强化各类气象观测设备的准入、备案及数据汇交等行业管理。深入推进防雷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防雷安全监管能力。

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新时代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形成气象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造就在全省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首席专家和青年英才。提升气象创新驱动能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施人才分类评价。在省市人才培养政策向一线倾斜的鼓励下,积极推荐人才交流访问,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实现市级气象部门的人才目标县县有副高

七、“十四五”重大气象保障工程

十四五时期,深度融入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结合气象事业发展需求,重点实施以下工程:

(一)洛宁县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提升气象台站基础设施质量和效益,增强基层气象业务服务运行的保障能力,为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夯实基础。

防灾减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以打造我县气象科普基地为主旨进行台站改造,以现有基础设施、仪器设备为依托,充分融合气象文化、党建文化、廉政文化等,提升硬件与软件条件,将气象台打造为多文化融合的科普基地和研学基地,将气象部门的科技性、服务性与台站科普基地建设的宣传作用融为一体,形成一站一景一文化

气象监测预警中心:优化全县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地面气象要素监测能力达到58KM,建立综合监测与预报预警平台,提高流域防汛抗旱气象服务能力,实现无缝隙智能化的精准气象预报预警重点区域全覆盖。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依托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强化气象、自然资源、应急、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预警信息共享,开展智慧气象服务工作。

多功能复合型人工影响天气体系工程

改造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体系建设十四五期间要在我县布设高时空分辨率的X波段全固态双偏振雷达,建成后将实现冰雹联网监测,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精准的作业时间和作业范围,实现人影作业效益最大化。

善地面作业点布局包括现有作业站点标准化建设,在人影防范空白区域新增人影作业站点。根据历年来冰雹灾害发生情况、烟叶种植区面积等情况,在现有作业点的基础上新增设作业点,扩大人影作业辐射范围,实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范围全覆盖同时配合完成河南省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部分工程

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人工影响天气多元化。合我县气候变化特征,采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生态涵养、森林防灭火等功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八、保障措施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围绕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推动气象部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同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建设与发展规划整体部署,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我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组织协调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全面履行职责,最大程度地凝聚部门、行业、群团组织等社会共识和力量,充分利用各类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共同发力推动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施,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规划落实体制机制

强化资金保障

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事项和投资预算。合理安排支出规模,统筹协调重点工程投资渠道,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加强气象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四)开展监督检查

县气象部门会同县发改委、财政等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将规划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年度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开展定期评估与重点工程项目绩效考评。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方式方法,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规划实施过程,增强监督实效,形成监督合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