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罗岭乡中心小学:用文化提升乡村小学“气质”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近日,在洛宁县罗岭乡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伴随着悠扬的轻音乐,全校300名学生和老师齐声背诵这首《读唐诗》。
集体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有的回教室学习,有的在校园里跳皮筋,还有的来到教学楼一层走廊尽头的书架借书……书架虽简易,却有一个高雅的名字,叫“诚信书屋”,学生们看完书都会主动归还,从未丢失一本。书屋所在的三层教学楼为博阅楼,博阅楼两侧是励志楼和明礼楼。“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每栋楼根据各自的名字,都张贴着契合主题的照片、成语、标语。




“不仅教学楼有名字,每个班级也有一个励志的名字,还有班徽、班训、班诗、班歌。”校长张晓东说。他们把教室里、走廊中的黑板、墙壁都利用起来,贴上学生们的优秀绘画、手工、书法等作品,悬挂班训、班诗,就连窗帘上都印着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用校园文化提升乡村小学的整体“气质”。
“我们班叫向阳班,班徽是一个向日葵,向日葵里站着两个手牵手的学生,告诉我们要相互团结,共同进步。”说起自己的班级文化,五年级二班学生薛淑静明眸闪亮。
“学校开展文学、书法、绘画、摄影、演讲等社团活动,是希望通过这种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让潜移默化转化为自觉行为。”张晓东说,如今学生们更加开朗懂事,见人问好、随手捡垃圾等文明习惯正在逐渐养成。有一次,张晓东到村里的商铺买东西,商铺老板连连称赞他的学生文明礼让、排队结账。







罗岭乡中心小学位于洛宁县西部山区,距离县城30公里。10年前,张晓东来到罗岭乡中心小学任校长时,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地面没有硬化,餐厅是一个简易的棚子,100多名住校生睡在两间大教室的通铺上。因为缺水,张晓东和教务处主任李志民每天下午要开着拖拉机到别村拉水吃。
如今,利用政府投资项目和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引来的爱心企业捐助,学校建起了新的教学楼、餐厅、宿舍,修建了饮水工程。如今的罗岭乡中心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罗岭村3000多口人的饮水难题也得到解决。
“十九大报告提到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我在乡村小学教书,我很骄傲。”教师刘玉娟说。她向记者展示6本“杂志”,内容全部摘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写的成长日记,笔墨稚嫩却充满朝气,记录了校园的变化、社团的乐趣、努力学习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