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五老”---王哲理
时间:2013-09-26 23:36
来源:本站
被人们称为“置业皇帝”的王哲理是个“怪人”。在洛宁田间地头、林场等地,老百姓会看到他手中总是提溜着“树枝”。有一次,王哲理从外地出差坐火车,因背了一大捆“树枝”,被列车员挡住不让上车,经过耐心解释,列车员才知道,原来他背的竟然是一捆宝贵的良种接穗,这才满怀敬意地把他让进车厢。
开车走郑卢高速,进入洛宁县境,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天地”:路边的杨树郁郁葱葱,村子里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耸立着挺拔的沙兰杨。粗的需二人合围,高的可钻天。面对这一切,人们自然会想起一个普通的名字:“王哲理”。
在洛宁县,提起王哲理,几乎无人不知道,他是林业高级工程师,原洛宁县林业局局长,农经委副主任、政府顾问,北美坚果协会会员。他完成了沙兰杨生长过程、化学成分、造纸工艺流程等的大型测试项目,填补了国内这项研究的空白;从事核桃、板栗苗的嫁接技术的研究,选育出适合我国北方生长的16个早实核桃新品种;在洛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沙兰杨基地,为山区人们脱贫致富开辟了门路……
如今,王哲理已去世,但他引进推广的沙兰杨和黑核桃还在惠及着人们。9月7日、8日,记者走进洛宁,采访了王哲理的同事和家人,为您讲述一位老人如何荒山造林的故事。
深山“改造”仍不忘研究推广沙兰杨
1939年9月,王哲理出生于洛宁县长水乡河码头村一个贫穷的家庭。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他立志要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山区林木多,交通不便,种地不行。怎么样能帮助山区人民脱贫呢?王哲理为此思考了很久,最后他觉得只有种树才能利用山中林木优势,改变状况。为此,他上了洛阳林校,学了林业专业。
据王哲理的爱人李爱珠介绍,1958年,刚从洛阳林校毕业的王哲理,因受牵连被划成了“右派”,他被送到深山区“劳动改造”。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王哲理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心愿,他想方设法学习林业知识。
深山“劳动改造”不久,王哲理回到了工作岗位。1963年起,他与河南农大朱振文教授合作,从事速生杨树引种、区域栽培试验,经过9年时间,完成了沙兰杨等多种杨树的生长进程、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木材结构等大型测试项目,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同时用了两年多时间,自费到山东、辽宁、山西等七省调查研究了沙兰杨的生态条件和速生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有了沙兰杨可大面积推广的理论依据,怎么样能更好地推广种植呢?文革期间,被下放当“社员”给王哲理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在王哲理被下放的村庄附近有一片河滩地,他在繁忙的劳动之余,和群众一起在河滩垫地9亩,建立了杨树苗圃,做林业科研,使洛宁县率先成为我国的沙兰杨基地。从此洛宁人广植沙兰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耸立着挺拔的沙兰杨。
随后,他又从事核桃、板栗苗的嫁接技术的研究,独创了温棚设计、壮砧培育、化学除萌、室内四季连续嫁接技术体系,为工厂化育苗铺平了道路;着手核桃良种技术研究,选育出适合我国北方生长的16个早实核桃新品种;引进美国30多个黑核桃等优良树种取得成功……也许正是取得的这些成果,给洛宁人民带来了很多好处,他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置业皇帝”。
“怪人”提溜着“树枝”上火车被拒
其实,被人们称为“置业皇帝”的王哲理还是个“怪人”。在洛宁田间地头、林场,老百姓会看到他手中总是提溜着“树枝”。那不是一般的树枝,而是果木优良品种“接穗”,用于嫁接操作中,嫁接到砧木上的芽、枝,能使得被嫁接的果木丰产、优质。不管走到哪里,王哲理看到有好的果树品种,都会立马剪下枝条带走研究。为此,他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王哲理从外地出差坐火车,因背了一大捆“树枝”,被列车员挡住不让上车,经过耐心解释,列车员才知道,原来他背的竟然是一捆宝贵的良种接穗,这才满怀敬意地把他让进车厢。
还有一次更为可笑的是,出差坐飞机,王哲理身上背着大捆的“树枝”,引来乘务员和很多人的注意,大家都很好奇,“第一次见有人带着树枝坐飞机的。”
王哲理的“怪”还不止如此,他曾多次出国访问,但从来都没有为家人或亲戚朋友带一件“洋货”礼品,通常背回来的是国外的林木良种、技术资料和科研器材等。1990年,王哲理应邀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买回了一纸箱黑核桃和长山核桃的种子。1994年,他再次赴美访问,回国时,沉甸甸的手提箱里装的还是黑核桃接穗和40多公斤重的林业资料和器材,均为在国内市场买不到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为儿子的王宏伟小时候很不理解父亲的做法,因为觉得父亲去一趟国外,肯定要带回来很多小礼品。但是长大后才发现,做林业研究的父亲,去一趟国外很不容易,把国外的黑核桃等优良品种带回国家发展研究也是应该的。
背果树苗上山为老百姓送去
9月8日,在洛宁县马店镇胡原村,记者看到了一大片核桃林果树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核桃,这是该村村民张建武家种植的“美国黑核桃”品种。
其实在这之前,张建武还不是种植黑核桃的,他是跑运输的,挣不了多少钱。看到别人都种植苹果,他也想栽种。于是他就去请教王哲理,种植什么品种的苹果好。
王哲理认为,苹果需要很高的技术,若是管理不好,也不一定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不建议他种苹果,让他种植自己刚从美国引进来的黑核桃优良品种。
张建武同意了,但他没想到,没多久,王哲理竟然自己开着车把黑核桃树苗亲自送来了。张建武回忆,那时山区还没有水泥路,山路陡峭,车不好走。在山坡下,王哲理从车上卸下成捆的黑核桃果树苗,亲自背上两捆32棵果树苗,在坡上步行了大约一公里,才背到张建武的田地中,并帮着栽种上。
什么时间浇水、什么时间施肥等日常管理,王哲理都跟张建武一一交代清楚,并且每周都要定期上山去几次进行现场指导。张建武家的黑核桃第三年就结果了,他曾一编织袋核桃卖了八千多元。
王哲理对张建武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讲信用,要求核桃种子必须长成熟才能卖,价格要随行就市。在王哲理生病期间,张建武去看望他,王哲理不谈自己的病情,总是关心果树的长势,并一再告诫他一定要等核桃成熟了再摘,不要卖给别人不成熟的核桃种子,否则会砸了自己的招牌。一定不要砍伐核桃树,将来会有很高的价值。
谨遵王哲理遗言,即使有人出双倍的价钱收购,只要果子不成熟,张建武都坚决不卖。
如今,张建武家已种植了一千多亩黑核桃,其中20亩是基因库,每年能收成10多万元,其他一千亩是刚栽种不久的小核桃树。他们家有60多个黑核桃品种,有专门食用的,有专门做木材用的,还有食材两用的等。“这比种粮食强多了,多亏了王局长。”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张建武总是要感谢王哲理。
王哲理对家庭生活、社会风俗、人情来往等几乎一窍不通,也不太在乎,却对自己的工作“厚爱有加”。
当感觉自己有生的日子不多了,他把试验田中培育的价值10多万元的果树苗让爱人李爱珠帮忙挂上标签,运送到洛阳火车站,然后发送到全国跟林业有关的各大院校、科研所。
爱家乡 谢绝美国“高待遇”
1996年,王哲理的沙兰杨项目为山区群众直接创经济效益2.4亿元,洛宁县杨木蓄积量10年来增长了近一倍,林业产值翻了三番多,全县靠林业技术脱贫群众有2.1万人。“农民办大事靠它,几棵沙兰杨撑起一个家”,婚丧嫁娶卖几棵沙兰杨,小孩吃穿戴卖棵沙兰杨,沙兰杨已不知不觉走进洛宁万户千家,成了人们致富的途径,洛宁的沙兰杨生产成了一大经济支柱。
王哲理的《核桃子苗嫁接技术的研究》论文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评价:“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木本粮油经济林开创了一条新路。”1998年,洛宁县出现了一批靠种植黑核桃年收入数万元的脱贫致富科技专业户,黑核桃种植面积在河南、全国,以几何级数扩展。
王哲理先进的技术造福了洛宁人民,也引起了国外的注意。
据当年的洛宁县林业局财务科科长张京民回忆,王哲理多次被邀请去美国讲学,但从来没有收取一分钱的讲学费,全是义务讲学。
大约是1994年,王哲理再次去美国讲学,也许因为看到王哲理很辛苦,在他准备回国登机时,当时美国农业部一个叫比尔的负责人硬要塞给他3000美元。他看王哲理多次去美国讲学,除了正常的报销外,也没有多得一分钱,纯属义务。比尔感觉内心过意不去,他拿出3000美元给王哲理,说他还有很多钱,但身患癌症,有生的日子不多了。他把自己的3000美元送给王哲理,属个人感情,表达自己的一片心意。
“即使你给我50万美元,我也不会要。”王哲理拒绝了。他告诉比尔让他自己买点东西补补,把身体养好。当王哲理登上飞机,在登机口回望的时候,他看到比尔两眼流泪,大哭,朝他竖起大拇指,赞“中国汉子”。
也许是看中了王哲理的人品和他高超的技术,美国要求他留下,那时在美国搞科研要比在洛宁条件好很多。据王哲理的儿子王宏伟介绍,美国给予王哲理优厚的待遇邀请他留下发展。但王哲理曾经对儿子说过,他看着山区还有好多农民挣扎在贫困线上,心里就难受,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干。于是王哲理婉拒了美国的好意,执意回国,建设家乡。
退休后仍乐此不疲搞科研
退休了,终于可以休息了,也可以实现当初对爱人的承诺“等我不干局长了,我就帮你做家务”。可是等真正退休在家了,王哲理仍然没有空闲下来,仍然专心搞科研,依然跟上班一样匆忙。
他先是去省林业厅搞了个项目,对从国外引进的良种发育情况进行观测,然后写报告,这一做就是半年。后来又被省里邀请去做了200亩黑核桃的试验田。紧接着又去郑州做技术指导,这一指导可好,几百亩的苗圃和大大小小的温室在王哲理的手下诞生了。他和当地的老百姓交流沟通,给他们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乐此不疲。不仅给当地的老百姓带去了收入,还传播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使老百姓不再盲目地种大棚了。
在妻子李爱珠的眼中,王哲理完全是个“公家人”,完全就是为工作而生的人。一生苦心搞林业科研,连口茶水也不会烧,连定期、活期存折也不懂。“端给他饭就吃,不给他端饭都不知道吃饭,只会工作。”李爱珠说,王哲理几乎没有家的概念,仨俩月不回家是常事,家中有吃的、没吃的,他从来都不操心,他们养育了4个孩子,王哲理对他们要求特别严格,让他们好好学习,却经常不在家不过问。
王哲理对家庭生活、社会风俗、人情来往等几乎一窍不通,也不太在乎,却对自己的工作“厚爱有加”。据李爱珠回忆,在王哲理退休后自己还开垦了大约30亩田地,他每天几乎泡在地里。70多岁了还整天爬树剪枝,背着药桶给果树打农药,有一次从下午两点一直打到夜里11点多,任凭妻子怎么劝阻让他第二天再干,他都不愿意,非要让妻子深夜打着手电筒给照着,一口气给果树喷洒了七八个小时农药,直到喷洒完他才罢休。
2008年,王哲理被检查出患有骨髓异常综合征,在2012年做完第四次化疗后,他觉得身体恢复得不错,像个正常人一样,能吃两碗米饭、两个馒头,吃过饭他顾不得卧床休息,也不听从家里人的劝告,径直提着两大桶水就去给果树浇水,远远地看到满树结的果实,满是欣喜,像个小孩子似的就奔跑过去爬上了树,站在树上或者坐在树上给树修剪枝丫、查找病虫害等,全然忘了自己还生着病。
临危送出10多万元树苗
王哲理在患病期间,还每天跟从前一样坚持记录天气变化对果树的影响。每当一输完血,浑身有点力气,王哲理就赶忙跑到田地里查看果树。
当感觉自己有生的日子不多了,他把试验田中培育的价值10多万元的果树苗让爱人李爱珠帮忙挂上标签,运送到洛阳火车站,然后发送到全国跟林业有关的各大院校、科研所。不顾家人劝阻,他又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爬上果树,一根根剪下枝条,把这些优良品种“接穗”全部邮寄到全国跟林业有关的各大院校、科研所等。
很多人接到这些果树苗和接穗,很意外也很惊喜。纷纷要求王哲理把银行账号告诉他们,好给他汇款。“我没有时间把这些东西发扬光大了,你们替我去传播吧,希望这些东西能惠及更多的人,让全国的水更蓝,山更绿,农民更富裕,我还要感谢你们呢。”王哲理拒绝收取费用。
为给邮寄的果树苗做标签,李爱珠手腕都写疼了。她要求王哲理多少收取一点费用,或者保留些果树和接穗,但都被他严词拒绝。李爱珠问他图个啥?王哲理半天才说了一句话:“我挣生命价值。”
李爱珠回忆,像这样类似的事情很多。王哲理经常自己省钱买各种树木良种研究,也经常把自家自留地培育的果树苗免费送给贫困的村民。
果农张建武说,当年王哲理给他背上山的黑核桃苗也一分钱没收,只要求他把黑核桃好好发展起来,王哲理就比啥都高兴。因为树苗是自家自留地培育的,“总不能拿自己的钱往里面贴补吧”,李爱珠就让给打个欠条。王哲理为此还跟老伴吵了一架,一下子拿笔将欠条划拉掉,一分钱也不准收。不仅不收取费用,王哲理每次去张建武田地中,还给他带去烧鸡、饮料等吃喝的东西,并且每周都定期提供免费技术支持。(东方今报)
开车走郑卢高速,进入洛宁县境,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天地”:路边的杨树郁郁葱葱,村子里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耸立着挺拔的沙兰杨。粗的需二人合围,高的可钻天。面对这一切,人们自然会想起一个普通的名字:“王哲理”。
在洛宁县,提起王哲理,几乎无人不知道,他是林业高级工程师,原洛宁县林业局局长,农经委副主任、政府顾问,北美坚果协会会员。他完成了沙兰杨生长过程、化学成分、造纸工艺流程等的大型测试项目,填补了国内这项研究的空白;从事核桃、板栗苗的嫁接技术的研究,选育出适合我国北方生长的16个早实核桃新品种;在洛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沙兰杨基地,为山区人们脱贫致富开辟了门路……
如今,王哲理已去世,但他引进推广的沙兰杨和黑核桃还在惠及着人们。9月7日、8日,记者走进洛宁,采访了王哲理的同事和家人,为您讲述一位老人如何荒山造林的故事。
深山“改造”仍不忘研究推广沙兰杨
1939年9月,王哲理出生于洛宁县长水乡河码头村一个贫穷的家庭。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他立志要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山区林木多,交通不便,种地不行。怎么样能帮助山区人民脱贫呢?王哲理为此思考了很久,最后他觉得只有种树才能利用山中林木优势,改变状况。为此,他上了洛阳林校,学了林业专业。
据王哲理的爱人李爱珠介绍,1958年,刚从洛阳林校毕业的王哲理,因受牵连被划成了“右派”,他被送到深山区“劳动改造”。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王哲理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心愿,他想方设法学习林业知识。
深山“劳动改造”不久,王哲理回到了工作岗位。1963年起,他与河南农大朱振文教授合作,从事速生杨树引种、区域栽培试验,经过9年时间,完成了沙兰杨等多种杨树的生长进程、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木材结构等大型测试项目,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同时用了两年多时间,自费到山东、辽宁、山西等七省调查研究了沙兰杨的生态条件和速生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有了沙兰杨可大面积推广的理论依据,怎么样能更好地推广种植呢?文革期间,被下放当“社员”给王哲理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在王哲理被下放的村庄附近有一片河滩地,他在繁忙的劳动之余,和群众一起在河滩垫地9亩,建立了杨树苗圃,做林业科研,使洛宁县率先成为我国的沙兰杨基地。从此洛宁人广植沙兰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耸立着挺拔的沙兰杨。
随后,他又从事核桃、板栗苗的嫁接技术的研究,独创了温棚设计、壮砧培育、化学除萌、室内四季连续嫁接技术体系,为工厂化育苗铺平了道路;着手核桃良种技术研究,选育出适合我国北方生长的16个早实核桃新品种;引进美国30多个黑核桃等优良树种取得成功……也许正是取得的这些成果,给洛宁人民带来了很多好处,他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置业皇帝”。
“怪人”提溜着“树枝”上火车被拒
其实,被人们称为“置业皇帝”的王哲理还是个“怪人”。在洛宁田间地头、林场,老百姓会看到他手中总是提溜着“树枝”。那不是一般的树枝,而是果木优良品种“接穗”,用于嫁接操作中,嫁接到砧木上的芽、枝,能使得被嫁接的果木丰产、优质。不管走到哪里,王哲理看到有好的果树品种,都会立马剪下枝条带走研究。为此,他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王哲理从外地出差坐火车,因背了一大捆“树枝”,被列车员挡住不让上车,经过耐心解释,列车员才知道,原来他背的竟然是一捆宝贵的良种接穗,这才满怀敬意地把他让进车厢。
还有一次更为可笑的是,出差坐飞机,王哲理身上背着大捆的“树枝”,引来乘务员和很多人的注意,大家都很好奇,“第一次见有人带着树枝坐飞机的。”
王哲理的“怪”还不止如此,他曾多次出国访问,但从来都没有为家人或亲戚朋友带一件“洋货”礼品,通常背回来的是国外的林木良种、技术资料和科研器材等。1990年,王哲理应邀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买回了一纸箱黑核桃和长山核桃的种子。1994年,他再次赴美访问,回国时,沉甸甸的手提箱里装的还是黑核桃接穗和40多公斤重的林业资料和器材,均为在国内市场买不到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为儿子的王宏伟小时候很不理解父亲的做法,因为觉得父亲去一趟国外,肯定要带回来很多小礼品。但是长大后才发现,做林业研究的父亲,去一趟国外很不容易,把国外的黑核桃等优良品种带回国家发展研究也是应该的。
背果树苗上山为老百姓送去
9月8日,在洛宁县马店镇胡原村,记者看到了一大片核桃林果树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核桃,这是该村村民张建武家种植的“美国黑核桃”品种。
其实在这之前,张建武还不是种植黑核桃的,他是跑运输的,挣不了多少钱。看到别人都种植苹果,他也想栽种。于是他就去请教王哲理,种植什么品种的苹果好。
王哲理认为,苹果需要很高的技术,若是管理不好,也不一定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不建议他种苹果,让他种植自己刚从美国引进来的黑核桃优良品种。
张建武同意了,但他没想到,没多久,王哲理竟然自己开着车把黑核桃树苗亲自送来了。张建武回忆,那时山区还没有水泥路,山路陡峭,车不好走。在山坡下,王哲理从车上卸下成捆的黑核桃果树苗,亲自背上两捆32棵果树苗,在坡上步行了大约一公里,才背到张建武的田地中,并帮着栽种上。
什么时间浇水、什么时间施肥等日常管理,王哲理都跟张建武一一交代清楚,并且每周都要定期上山去几次进行现场指导。张建武家的黑核桃第三年就结果了,他曾一编织袋核桃卖了八千多元。
王哲理对张建武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讲信用,要求核桃种子必须长成熟才能卖,价格要随行就市。在王哲理生病期间,张建武去看望他,王哲理不谈自己的病情,总是关心果树的长势,并一再告诫他一定要等核桃成熟了再摘,不要卖给别人不成熟的核桃种子,否则会砸了自己的招牌。一定不要砍伐核桃树,将来会有很高的价值。
谨遵王哲理遗言,即使有人出双倍的价钱收购,只要果子不成熟,张建武都坚决不卖。
如今,张建武家已种植了一千多亩黑核桃,其中20亩是基因库,每年能收成10多万元,其他一千亩是刚栽种不久的小核桃树。他们家有60多个黑核桃品种,有专门食用的,有专门做木材用的,还有食材两用的等。“这比种粮食强多了,多亏了王局长。”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张建武总是要感谢王哲理。
王哲理对家庭生活、社会风俗、人情来往等几乎一窍不通,也不太在乎,却对自己的工作“厚爱有加”。
当感觉自己有生的日子不多了,他把试验田中培育的价值10多万元的果树苗让爱人李爱珠帮忙挂上标签,运送到洛阳火车站,然后发送到全国跟林业有关的各大院校、科研所。
爱家乡 谢绝美国“高待遇”
1996年,王哲理的沙兰杨项目为山区群众直接创经济效益2.4亿元,洛宁县杨木蓄积量10年来增长了近一倍,林业产值翻了三番多,全县靠林业技术脱贫群众有2.1万人。“农民办大事靠它,几棵沙兰杨撑起一个家”,婚丧嫁娶卖几棵沙兰杨,小孩吃穿戴卖棵沙兰杨,沙兰杨已不知不觉走进洛宁万户千家,成了人们致富的途径,洛宁的沙兰杨生产成了一大经济支柱。
王哲理的《核桃子苗嫁接技术的研究》论文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评价:“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木本粮油经济林开创了一条新路。”1998年,洛宁县出现了一批靠种植黑核桃年收入数万元的脱贫致富科技专业户,黑核桃种植面积在河南、全国,以几何级数扩展。
王哲理先进的技术造福了洛宁人民,也引起了国外的注意。
据当年的洛宁县林业局财务科科长张京民回忆,王哲理多次被邀请去美国讲学,但从来没有收取一分钱的讲学费,全是义务讲学。
大约是1994年,王哲理再次去美国讲学,也许因为看到王哲理很辛苦,在他准备回国登机时,当时美国农业部一个叫比尔的负责人硬要塞给他3000美元。他看王哲理多次去美国讲学,除了正常的报销外,也没有多得一分钱,纯属义务。比尔感觉内心过意不去,他拿出3000美元给王哲理,说他还有很多钱,但身患癌症,有生的日子不多了。他把自己的3000美元送给王哲理,属个人感情,表达自己的一片心意。
“即使你给我50万美元,我也不会要。”王哲理拒绝了。他告诉比尔让他自己买点东西补补,把身体养好。当王哲理登上飞机,在登机口回望的时候,他看到比尔两眼流泪,大哭,朝他竖起大拇指,赞“中国汉子”。
也许是看中了王哲理的人品和他高超的技术,美国要求他留下,那时在美国搞科研要比在洛宁条件好很多。据王哲理的儿子王宏伟介绍,美国给予王哲理优厚的待遇邀请他留下发展。但王哲理曾经对儿子说过,他看着山区还有好多农民挣扎在贫困线上,心里就难受,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干。于是王哲理婉拒了美国的好意,执意回国,建设家乡。
退休后仍乐此不疲搞科研
退休了,终于可以休息了,也可以实现当初对爱人的承诺“等我不干局长了,我就帮你做家务”。可是等真正退休在家了,王哲理仍然没有空闲下来,仍然专心搞科研,依然跟上班一样匆忙。
他先是去省林业厅搞了个项目,对从国外引进的良种发育情况进行观测,然后写报告,这一做就是半年。后来又被省里邀请去做了200亩黑核桃的试验田。紧接着又去郑州做技术指导,这一指导可好,几百亩的苗圃和大大小小的温室在王哲理的手下诞生了。他和当地的老百姓交流沟通,给他们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乐此不疲。不仅给当地的老百姓带去了收入,还传播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使老百姓不再盲目地种大棚了。
在妻子李爱珠的眼中,王哲理完全是个“公家人”,完全就是为工作而生的人。一生苦心搞林业科研,连口茶水也不会烧,连定期、活期存折也不懂。“端给他饭就吃,不给他端饭都不知道吃饭,只会工作。”李爱珠说,王哲理几乎没有家的概念,仨俩月不回家是常事,家中有吃的、没吃的,他从来都不操心,他们养育了4个孩子,王哲理对他们要求特别严格,让他们好好学习,却经常不在家不过问。
王哲理对家庭生活、社会风俗、人情来往等几乎一窍不通,也不太在乎,却对自己的工作“厚爱有加”。据李爱珠回忆,在王哲理退休后自己还开垦了大约30亩田地,他每天几乎泡在地里。70多岁了还整天爬树剪枝,背着药桶给果树打农药,有一次从下午两点一直打到夜里11点多,任凭妻子怎么劝阻让他第二天再干,他都不愿意,非要让妻子深夜打着手电筒给照着,一口气给果树喷洒了七八个小时农药,直到喷洒完他才罢休。
2008年,王哲理被检查出患有骨髓异常综合征,在2012年做完第四次化疗后,他觉得身体恢复得不错,像个正常人一样,能吃两碗米饭、两个馒头,吃过饭他顾不得卧床休息,也不听从家里人的劝告,径直提着两大桶水就去给果树浇水,远远地看到满树结的果实,满是欣喜,像个小孩子似的就奔跑过去爬上了树,站在树上或者坐在树上给树修剪枝丫、查找病虫害等,全然忘了自己还生着病。
临危送出10多万元树苗
王哲理在患病期间,还每天跟从前一样坚持记录天气变化对果树的影响。每当一输完血,浑身有点力气,王哲理就赶忙跑到田地里查看果树。
当感觉自己有生的日子不多了,他把试验田中培育的价值10多万元的果树苗让爱人李爱珠帮忙挂上标签,运送到洛阳火车站,然后发送到全国跟林业有关的各大院校、科研所。不顾家人劝阻,他又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爬上果树,一根根剪下枝条,把这些优良品种“接穗”全部邮寄到全国跟林业有关的各大院校、科研所等。
很多人接到这些果树苗和接穗,很意外也很惊喜。纷纷要求王哲理把银行账号告诉他们,好给他汇款。“我没有时间把这些东西发扬光大了,你们替我去传播吧,希望这些东西能惠及更多的人,让全国的水更蓝,山更绿,农民更富裕,我还要感谢你们呢。”王哲理拒绝收取费用。
为给邮寄的果树苗做标签,李爱珠手腕都写疼了。她要求王哲理多少收取一点费用,或者保留些果树和接穗,但都被他严词拒绝。李爱珠问他图个啥?王哲理半天才说了一句话:“我挣生命价值。”
李爱珠回忆,像这样类似的事情很多。王哲理经常自己省钱买各种树木良种研究,也经常把自家自留地培育的果树苗免费送给贫困的村民。
果农张建武说,当年王哲理给他背上山的黑核桃苗也一分钱没收,只要求他把黑核桃好好发展起来,王哲理就比啥都高兴。因为树苗是自家自留地培育的,“总不能拿自己的钱往里面贴补吧”,李爱珠就让给打个欠条。王哲理为此还跟老伴吵了一架,一下子拿笔将欠条划拉掉,一分钱也不准收。不仅不收取费用,王哲理每次去张建武田地中,还给他带去烧鸡、饮料等吃喝的东西,并且每周都定期提供免费技术支持。(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