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五老”---王同玉
时间:2013-09-26 00:14
来源:本站

行驶在洛宁蜿蜒的山路上,路边一行行碗口粗细的刺槐纷纷向后驰去,不远处的大山也是一片茂林。这样的景色不断在眼前飘过,让人瞬间忘记了山路的颠簸与劳累。
然而这样的美景,并不是洛宁的固有美景,那一排排的刺槐,也不是洛宁自古就有。它的落地生根与一位叫王同玉的92岁老人有关。9月7日至8日,记者采访了王同玉和他子女以及曾经的同事,为您还原一个南阳人到洛宁植绿,引进刺槐落户开花的故事。
南阳人来洛宁致力荒山植绿
1921年5月出生的王同玉,老家其实并不在洛宁,而是在南阳淅川县,而作为建国后的全国首批林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也是几经周折才来到了洛宁。
1950年,王同玉从河南大学(原国立河南农学院)毕业后,先是被分配到省林业厅技术科工作,随后又被派往民权、杞县、睢县、信阳等地工作。在民权,他被林场评为劳模;在信阳他的一纸建议让全国烧炭恶习得到遏制。
或许是工作突出的缘故,1956年他又被派往国有洛宁县吕村林场工作,直到1992年从吕村林场退休。而作为吕村林场的总工程师,这个从南阳过来的大学生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荒山造林上,用他的话说就是“一定要让洛宁县的荒山都换上‘绿装’”。
如今,吕村林场背后的大山郁郁葱葱,这里种植的大部分树如刺槐、油松,都是王同玉当年引进来的。而看着眼前的这一片绿色,完全想不到五六十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光秃秃的荒山。
吕村林场现在负责生产工作的王荣计说,吕村林场始建于1954年,那时整座山可以用荒芜来形容,光秃秃的一片,没有植被覆盖,每逢多雨的季节,还容易发生洪灾,自从王同玉被派到吕村林场之后,这一状况才得到逐渐的改变。
引进刺槐 并在洛宁广泛种植
9月7日,在王同玉位于洛阳的家里,听到记者了解他在洛宁植树造林的这一段经历时,虽然因为年龄、身体等原因,不能完全讲得明白,但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这段经历对他的意义。
王同玉的儿子王清华说,他的父亲刚到吕村林场时,看到整座山一片荒芜的景象后,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洛宁的荒山都换上“绿装”。而自此之后,王同玉就开始带领林场的十几名工作人员,背着干粮钻进了大山做调查研究。
当时进山调查,艰苦的程度是现在难以想象的,常常一去就是好几天,碰到有村民居住的地方还好点,能在村民家借宿一晚,没有地方可借宿的话,就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睡一晚。
那时的王同玉可谓是一心扑在了荒山造林的工作上,对家里的事不管不顾。“为此,我妈妈也没少说他,我们做子女的对父亲也很不理解。”女儿王清滢说。
但执着的王同玉却仍旧在山里坚持着自己的工作,因为他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让洛宁的荒山都换上“绿装”。那时候,面临家人的责难,王同玉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对得起洛宁的人民,对得起自己的工作。”
对于在山上种什么树种,经过调查后,王同玉最初想到的是种栎树。因为栎树多生长在山坡上,且应用价值十分广泛,然而这种想法一开始并不成功。虽然栎树适宜在山地种植,但由于洛宁这个地方缺水,再加上土地贫瘠,王同玉实验了多次都没有成活。
这该怎么办?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同玉分析后觉得,栎树难以成活是因为缺乏营养,洛宁这里的山地太贫瘠了,而这让王同玉想到了一种名叫刺槐的豆科植物。这种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并且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适宜在山地种植。从刺槐的特性来看,很适宜在这里种植。
1956年,王同玉将刺槐引进到了洛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刺槐很好地成活了,于是就开始在山上广泛种植了。
由于刺槐属于豆科植物,根部上的根瘤具有固氮的功效,能够固定养分。由此王同玉想到了可以将最初失败的栎树同刺槐交叉种植,刺槐根部的固氮功效,可以把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下来,刚好为栎树的生长提供了所需的养分。
两树种套种在一块的结果,让王同玉很是满意,刺槐生长的同时也让栎树成活了,很快王同玉就开始发动群众在荒山上广泛种植刺槐和栎树。之后,王同玉还先后引进沙兰杨、水杉等树种。
省农林科研所多次下调令要求王同玉到省农林科研所任所长,但都被他拒绝了。王同玉觉得虽然成功引进了刺槐,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不能半途而废,他心里想的是“只要洛宁的荒山还没有完全都换上‘绿装’,我就不能离开”。
人工生态灭虫创全国先例
或许是因为王同玉将刺槐这一树种成功引进到了洛宁的原因,此后省农林科研所多次下调令要求他到省农林科研所任所长,但都被他拒绝了。
至于如何不去上任,王同玉的解释是这样的,当年和他一同来吕村林场的人,基本上中途都调走了,他觉得虽然成功引进了刺槐,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不能半途而废,他心里想的是“只要洛宁的荒山还没有全都换上‘绿装’,我就不能离开”。
确实如此,虽然刺槐林在洛宁得到了广泛推广,但这其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病虫害的侵袭。
1973年,全国各地发生了大规模的病虫灾害,其他地方都是用喷雾器或是通过飞机喷洒农药的化学方式来消灭虫害的。当时,省里也准备派飞机过来灭虫,但王同玉认为,用化学方式灭虫,对环境污染太大,他提倡用人工生态灭虫的方法来应对虫灾。
随后,王同玉发动群众上山逮虫,然后用省里统一下拨的灭虫款,从村民手里购买害虫,最后统一将捉到的虫子放大锅里煮后,当成饲料种地。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彻底消灭了洛宁的虫害,此后洛宁地区二十多年再也没有发生过虫灾。用这样的方法,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节省了成本,同时还能让当地的群众从中获得收益。“这种人工生态灭虫的方法当时在全国都很少见,更超前的是这种生态环保意识。”王清华说。
而在王同玉的坚持下,洛宁的荒山也最终都换上“绿装”。王荣计说,在河南省一个县能同时拥有五个林场是很少见的,洛宁就是个例外,而洛宁五大林场中吕村林场、上戈林场、故县林场和新山林场,都是由王同玉一人规划设计的,其中吕村林场,如今已发展成为我省最大的一个林场。“有这样的成果,王同玉可谓功不可没。” 王荣计说,“他是在林场最困难的时候过来的,当时的林场不仅缺技术更缺人才,正是在王同玉的规划设计下,吕村林场才有了如今的发展。”
刺槐成了洛宁人的“摇钱树”
当时,国家在豫西地区发现了煤矿群,而开挖煤矿首先需要解决矿柱的问题,洛宁本地没有矿柱(矿井中支撑井顶的木柱)。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的各种物资十分缺乏,开挖煤矿急需的矿柱,都需要从东北调运。
但王同玉考虑到,从东北调运不仅给铁路运输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在资金方面也有很大压力。
“我父亲于是就给林业部打报告,要在当地种植薪炭林。”王清华说。当地的薪炭林一旦建成,不仅能够解决煤矿缺矿柱的问题,同时还能解决群众的烧柴问题,因此,这一报告很快得到了林业部的批复。
而制作矿柱所需的材料,就是刚刚得到大力推广种植的刺槐,随着刺槐种植规模的扩大,不仅解决了挖煤矿所需的矿柱问题,还解决了当地群众生活的烧炭问题。而伴随着刺槐生长起来的栎树,也解决了科研、生活所用的软木塞(栎树皮所制)问题。
此后,陕西、宝丰、平顶山等地的煤矿,都使用洛宁刺槐木制成的矿柱。
“这也为洛宁形成一条产业链,带动了洛宁当地的运输产业,很多当地人就是靠给外地煤矿运矿柱发家致富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状况。”原吕村林场副场长王英武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刺槐花也给当地人们带来了收入。到了70年代,当初广泛种植的刺槐已经全面开花,而此时王同玉又开始为这些刺槐花找买家。据王清滢介绍,那时候父亲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都在忙着给浙江、福建、湖北等地的生产队发送邀请函,告诉那里的养蜂户,洛宁这里有大量的槐花蜜。靠着王同玉的一封封邀请函,吸引了外地大量的养蜂人过来采蜜,由此,洛宁县的槐花蜜也就被推广了出去,而洛宁县当地的村民也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
退休后更不忘关注林场发展
1992年,王同玉从吕村林场退休。据王英武回忆,王同玉退休后仍挂念着林场的工作,经常时不时地来林场看看,结合林场的实际情况,对林场的经营管理出主意、献计策。
“我到吕村林场当副场长时,王同玉就是林场的总工程师,负责整个林场的育苗造林、规划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水土保持等工作,可以说是对工作兢兢业业。”王英武说,王同玉先后为洛宁引进刺槐、沙兰杨、水杉等树种,给洛宁县群众致富闯出了一条路子。
曾和王同玉一起在吕村林场工作过的郑生华这样评价王同玉,他说,王同玉可以说是洛宁林业史上的“开国功勋”,作为第一批从外地来到洛宁的大学生,扎根洛宁,一干就是一辈子,把最宝贵的年华和经历都奉献给了林业事业。王同玉身上所体现的工作负责态度,能吃苦精神,值得洛宁林业人传承发扬。(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