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洛宁 > 洛宁要闻

洛宁“511”旱地吨粮田栽培模式

时间:2011-11-11 08:00 来源:本站

    洛宁“511”旱地吨粮田栽培模式
    (五水一夏一秋) 

    上世纪80年代,洛宁丘陵旱塬区绝大多数为一年一熟制,农业生产的重点是解决农民口粮,栽培作物以小麦为主,致使耐旱的秋作物面积减少,夏秋比例失调,耕地养分失衡,病虫害发生严重,粮食增产受限。 
    进入本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粮食需求加剧,全球变暖,水资源日趋短缺的情况下,河南省科技星火带头人、洛宁县保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王保宁,在县委、县政府、农业局、科技局的领导和热心的科技人员关怀、支持、帮助下,潜心研究旱作农业粮食增产栽培技术,继承创新了“411”旱作栽培经验技术。根据豫西年降雨平均水平在518—840毫米之间,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的自然现象,按照国际先进技术1毫米降水667平方米生产2.0—2.5公斤粮食计算,豫西旱区降雨完全具备亩1000公斤以上粮食生产需水。很显然,要达到旱地亩产吨粮田,必须解决自然降水与作物生长不同步的矛盾,转变传统的以小麦为主的一年一熟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夏秋并重,实现一年两熟。为此,本世纪以来,王保宁反复研究实验实践,终于探索创造出了旱作一耕一免、一年两熟、周年亩产超“吨”粮的奇迹,被当地农民纷纷接受效仿,该模式在当地已示范带动连片规模化种植面积达14万亩。被当地农民亲切称为王保宁“511”旱地吨粮田栽培模式,即“五水一夏一秋”。其主要措施是: 
    一、“五水” 
    1、营造土壤水库蓄水 
    3年一造,在前茬作物播种前或下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用无壁、凿形犁或深松机等进行全面深位松土,深度30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不翻转土层。松土断面为库底,使其形成一个“上虚下实、左右松紧相间、紧带深处有鼠道”的土体结构就是土壤水库。松土系数达63%—77%,虚土层深度可达40—50厘米,即利于蓄水、排水,又透水通气,还可利于养分的释放和贮存,以及根系的穿孔固定。可使土壤的渗透率增大5—10倍,1小时内接纳300毫米以上的降雨而不出现地表积水和径流,充分接纳蓄存自然降水,保障全年两熟作物生理生长,按需蓄水。 
    2、精耕细作保水 
    旱作生产通过采取耕(犁地)、耙(耙地)、压(镇压)、锄(中耕)等措施,完成疏松压实土壤,增加水分入渗,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来保障天旱地不旱。从而使土壤活土层内水、肥、气、热四大因素协调均衡地满足作物需要。耕视前茬作物收获下雨后,地表干湿相间,抓起耕层5—10厘米土,手握成团,不出水、无湿印,落地即撒为宜耕;耕深20cm,不破坏土壤水库梨底层(30cm);耙在耕地之后,作物收获之后及播种前后;压在播种时或出苗后墒情差时进行;锄在作物生长期间视情况一次或多次中耕。 
    3、分层施肥调水 
    三肥底施,分层施肥,重施有机肥,以水济肥,以肥调水。有机肥养分全面,分解缓慢,不仅当季增产明显而且对下茬作物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在当今农家肥普遍存在不足时,可用饼肥代补圈肥,亩缺1立方米可补充15—20千克饼肥。把粗肥亩施5—6立方米、磷肥亩施60—75公斤和基氮肥亩施50公斤的70%,三肥结合深耕施入底层,余下30%的氮肥犁地后撒播,耙入土中,促使出苗旱生快发,形成壮苗。生产实践证明:壮苗是作物丰产的基础。 
    4、选种、浸种节水 
    选用抗耐旱品种,小麦适时晚播,由原来的9月28日至10月2日延至10月5日至10日。小麦选用豫麦18号、豫麦49—198号、洛旱6号,谷子选用吨谷系列、张杂系列,红薯淀粉型选用洛薯966,脱毒徐薯18,鲜食型西农431、儒薯17。小麦、谷子播前三水拌种,将备播品种用占种子重量40%的水份,分三次拌入种子,吸收后再风干至原来的重量后机播,红薯和泥拉苗,浇足水,封严穴。 
    5、防蒸化控抑水 
    抑制减少土壤水份蒸发和作物叶面无效蒸腾,是旱作措施之一。具体做法:一是秸杆覆盖,麦田覆盖一般在小麦播种后出苗前,将麦田均匀地覆盖上一层秸杆,覆盖量以每亩300—350kg为宜;秋作物覆盖在秋作物垄白地,利用切碎成5cm左右的小麦秸杆覆盖。二是化学控制,作物苗期前后视草害喷洒对应除草剂,消灭杂草,减少草害与作物争肥争水;作物生产期视情喷洒植物调节剂,控旺促弱,缩小叶片上气孔开张角度,提高植株水势;作物生育期,喷施磷酸二氢钾,一补充作物生育后期磷钾肥的不足,二可补充旱地作物水份的不足,也可视情结合杀虫、杀菌、微肥进行一喷三防。 
    二、一夏一秋 
    通过“五水”措施的综合运用,科学合理蓄水、保水、调水、节水、抑水,有效的蓄住了天上水,保住了地下墒,解决了自然降水与作物生理生长需水不同步的矛盾,实现保障了一年两熟作物按需需水量。夏秋并重,标准化生产,一耕一免,一年两熟。夏粮耕作,以小麦为核心;秋粮免耕,以谷、薯类耐旱作物轮作的粮食增产栽培模式。据县农业局农技中心测定,2009年至今,采用该模式种植的小麦—谷子周年亩产均稳定在1140公斤左右,小麦—红薯、周年亩产量稳定在2000公斤左右,亩产均超“吨”粮,创造出了洛宁县粮食亩产最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