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洛宁 > 洛宁要闻

公安干警真情点亮贫困学生大学梦

时间:2009-04-13 08:00 来源:本站

 

        “助学基金会”雪中送炭
    “您对俺家这样好,俺一定让孩子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社会和大家……”当陈吴乡西寨子村村民韦小霞从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副书记、县公安局局长张廷璞手中接过500元钱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韦小霞一家6口人,丈夫陈继仓今年65岁,于2001年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每年仅药费就得4000多元;大儿子患有心脏病和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二儿子和小儿子分别在郑州和信阳上大学,小女儿在村里上初中。一家人的生活和三个孩子上学全靠一亩多薄田和韦小霞每天捡拾破烂度日。二儿子于2008年秋天毕业,毕业后想到部队深造,是张廷璞帮其圆了参军梦。张廷璞告诉韦小霞,她三儿子的5000元学费很快就会打到学校的账户上,并安慰她,困难是暂时的,挺一挺就过去了,并从口袋里掏出500元递给了韦小霞。
    洛宁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但因“七山二塬一分川”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其仍处于国家级贫困县行列,每年都有贫困学生需要资助。2008年12月28日,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副书记、县公安局局长张廷璞,进行该县公安民警“大走访”活动后,面对失学儿童渴望求学的眼神,深感心痛,立即成立了洛宁县公安局“助学基金会”,募捐的基金由局财务科保管,专款专用;决定每年资助该县贫困大学生20名,每名学生由农信社提供贷款1万元,由县教育系统学校或教师提供担保,由县公安局每年定期向农信社直接给付利息;并把扶危济困、救助群众所取得的成绩列为考核基层公安民警的重要指标。
        我们永远无悔
    资助贫困大学生能够完成学业,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且不说每年都需公安民警进村入户,调查摸底,筛选帮扶对象,把钱送到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手中,仅每年为20名大学生的20万元贷款所支付的利息,累计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加上公安局每年还要直接资助的5名特困在校大学生每人5000元,对于一个相对贫困县的公安局来说,并不轻松。
    这笔账公安局每位党委成员都算过了,负担再重也得担,这是义务,这是责任,他们采取“基金会”常年向前来捐款的公安民警敞开,钱不论多少必须开出收据,并发出倡议书,“少吸一支烟,少喝一口酒,少吃一顿饭,资助贫困学子圆梦”;压缩办公经费,每年从办公经费中拿出5%,用以资助贫困大学生;通过沟通协调,争取省、市慈善机构资金倾斜来加大洛宁公安局帮扶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力量。
    “洛宁在校大学生既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更是洛宁县未来的希望。作为洛宁县的公安机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排忧解难,是应该的,付出虽说有限,帮扶也有限,但我们尽了心力,永远无悔。”张廷璞如是说。
        真情奏响的和声
    “俺真是遇到贵人了,要不是遇到张局长,俺孩子咋上起学!俺家的光景也无法过啊!”韦小霞说起公安局帮扶她一家的情况,泪水直流。张廷璞是在一次接待群众上访中认识韦小霞的,当张廷璞得知她一家的情况后,先是通过慈善部门和县里有关部门为她的两个正在上大学的孩子账户上打去1.5万余元,解除了孩子的学费之忧;然后,又帮助其2008年大学毕业的二儿子圆了参军梦;利用工作之余,张廷璞还经常去探望韦小霞夫妇,不时带去一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资助他们的生活。韦小霞逢人就说:“我幸运的是我遇到现在的好社会,遇到了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的好干部,他们比亲人还要亲!”
    “感谢您在大走访中结识了我这个贫困农家的女孩,也感谢公安局对我的资助。我一定在校好好学习,完成学业,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如果我将来事业有成,我一定会像你们一样,将爱心奉献给最需要的人!”这是在郑州大学攻读法学的李园园,在收到公安局资助的5000元学费后,给公安局信中的一段话。
    “你们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谢谢政府,谢谢公安民警!”陈吴乡上西沟村程学龄,当得知能得到1万元无息贷款时,高兴得泪流满面。程学龄家五口人,以农为生,他2004年在矿上干活摔断了腿,留下残疾不能干重活,他的大儿子正在郑州读大三,女儿程燕燕2008年考入郑州航空航天学院(二本),他因无力负担儿女的学费,只能让正读高中的小儿子中断学业,外出打工谋生。他说:“如果没有这1万元无息贷款,我女儿的学业能否读到底,还是未知数。”
    下岗工人杜应先,为供在重庆大学读研究生的儿子杜宇上学,已借遍了亲戚朋友,“我再也无脸面向人张口借钱了,公安局资助的1万元无息贷款,真救了我燃眉之急!”
    还有像这样不计其数的感谢和感激 ,深深地打动着县公安局的每一个人,这不由让笔者想起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不仅是一份资助,这更是真情奏响的和声。